您好!欢迎访问武汉市凡桑商贸有限公司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18106811422
热门关键词: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内容

升级医疗设备(升级医疗设备的目的)

作者:admin 浏览量:14 时间:2025-03-24 12:30:20

大健康产业是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其产业链条长,辐射范围广,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以湖北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加快湖北省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湖北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先发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厚实

2008年湖北省率先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个体化医疗、生物农业、生物服务、智慧医疗等大健康重点领域建设武汉光谷生物城,2016年武汉光谷生物城产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基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在全国持续领先。已连续举办三届的武汉“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是聚合全球优质要素资源、促进湖北大健康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助推器。近年来,先后引进了辉瑞、华大、迈瑞等大健康领域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了康圣环球、安翰科技、新华扬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九州通集团迈入“千亿俱乐部”,人福医药、国药、宜昌东阳光等企业产值过百亿元,人福医药、远大医药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2020年全省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

2、政策优势叠加,产业体系完善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系列政策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202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十大重点任务”,打造“两区一基地”,为全省大健康产业按下了“快进键”。《湖北省大健康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两带多片区”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十大产业”,着力实施“七大工程”。全省现基本形成以医药制造、医疗器械、现代中医药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支撑、“健康+”融合业态为延伸的大健康产业体系,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健康养老等产业集群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人才优势突出,科创平台齐全

湖北省是“科、教、文、卫”的大省,拥有高校129所、101家科研院所、130万在校大学生、18.27万名研究生、91名院士,聚集了同济、协和等85家三甲医院。武汉光谷生物城先后引进了5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专家,拥有2000余家生物企业、537个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团队,人才引进和技术研发态势良好。全省大健康产业领域共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7个,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还有近200个省级各类创新平台,形成了多纬度、全方位、多梯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全国颇具影响力。

4、资源优势明显,产业种类齐全

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6万家,床位数近40万张,从业人员5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75万人。湖北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炎帝神农和“药圣”李时珍的故乡;全省有中药材资源4457种,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43个,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95万亩,总产量70万吨,居全国前列;旅游康养资源丰富,全省有5A景区12家、4A景区101家。大健康产业涉及的13个大类、58个中类、92个小类产业领域在湖北省均有布局,产业种类齐全、产业链完备。

二、湖北省大健康产业空间布局与业态分布研究

(一)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图 1湖北省大健康产业空间布局图

从图1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湖北省大健康产业已经形成了推动“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落地见效,着力构建“一核两带多片区”大健康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为加快建设武汉大健康产业发展,打造高端高性能的发展高地和创新技术策源地,发挥龙头作用,引领其他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武汉市内的空间布局则为“一城一园三区”,加快光谷生物城创新发展,推进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推动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服务区、武汉长江新城国际医学创新区建设。

两带为长江流域发展带和汉江流域发展带。前者是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康养服务为主要发展战略的宜昌、荆州、鄂州、黄石等城市,依靠着武陵山、江汉平原、大别山等天然资源片区。后者是襄阳、荆门等城市,有着武当山、神农架、大洪山等自然资源片区,以现代中医药和特色康养服务、康体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

多片区协同是指按照突出地方优势和集聚发展思路,打造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医药医疗等产业资源的聚集,推动中药材产业园的升级转型,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

表1 湖北省17个地市州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

地区

升级医疗设备(升级医疗设备的目的)

大健康产业相关指标

评价

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

(方案)

总体布局

保障措施

武汉

领导重视,产业发展明确,发展态势好。

2019年明确将大健康产业打造成万亿级产业,五大领域,分别是生物医药、医药流通、医疗器械、健康服务和生物农业。

2019年4月发布《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

一城一园三区。

光谷生物城,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武汉长江新城国际医学创新区、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服务区、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

2019年起,每年举办大健康博览会。

襄阳

暂无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专项研究报道。

生物医药产业。

2018年编制完《襄阳大健康产业规划》。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2017年举办襄阳首届大健康产业文化节;2020年成立襄阳医药健康产业创新联盟。

荆州

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参与;统筹兼顾,体现荆州特色

十四五医药化工产业创新链作为全市五大产业创新链之一。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2018年出台《“健康荆州2030”行动纲要》

提出了“两步走”的总体战略目标,将开展“十大行动”完成主要任务,完善“六项改革”健全支撑与保障,突出“三大抓手”强化组织实施。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法治建设;完善健康筹资机制

宜昌

暂无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专项研究报道。

2020年将大健康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

2020年出台《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一核两带多点。一核即以主城区为核心;两带即长江沿线健康医药产业带和清江康养融合示范带;各县市区依托产业优势和山水资源,多点布局,建设一批医药小镇、康养小镇等特色小镇。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孝感

全市没有大健康产业发展方面的报道。只有孝昌县有大力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报道。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2022年发布《孝感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黄冈

领导重视,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产业发展明确,发展态势好。

2018年明确将大健康产业打造为千亿级产业。2025年产值达到2000亿元。

2018年发布《黄冈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实施大健康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

两核三组团:市区高端健康医疗服务核心、蕲春中医药健康养生核心、黄团浠健康产业组团、大别山健康产业组团、黄梅武穴健康产业组团。

举办大健康发展展览会;2019年出台《黄冈市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十堰

领导教重视,成立专门机构,由统战部负责。

大健康产业是重要决策部署。

2021年出台《十堰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大健康产业“十个库”建设。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荆门

领导重视,早在2015年就提出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好。

2015年将大健康产业作为七大支柱产业之一培育。

2016年出台《荆门市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养老、保健品、体育用品制造等为主业的大健康产业格局。

不断加强建设各特色专业产业园区力度,扎实推进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重点招商工作推进,增强大健康产业发展潜力。

黄石

关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报道较少。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2017年初,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发布《黄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2020年11月有东方大健康产业园前期基础项目开工的报道。生命健康产业主要集中在四大细分领域:保健酒产业,健康食品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医疗器械产业。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咸宁

起步比较早,2017年就出台了发展的意见,但发展效果较为缓慢。

2021年将大健康产业确定为全市主导产业。

2017年出台《关于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咸宁2030”行动纲要》,编制《咸宁市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九养咸宁”旅游休闲业态规划》;《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咸宁市大健康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和《三年行动方案》

从“医、药、养、健、游、护”六个方面分类完大健康产业项目库。

谋划“十四五”大健康项目881个,总投资约6000亿元。

恩施

领导重视,设有服务业、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起步早,效果好。

2016年将大健康产业作为第七大产业链来打造。

2016年出台《恩施州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随州

关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报道较少。

中医药全产业链板块发展。

2021年发布《随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

构建随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一城一区一中心。即以炎帝神农名片为底色打造中医药健康新城、国家级中医药商贸流通集聚区、国家中医区域诊疗中心。

成立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全面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

鄂州

有关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报道少。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2019年提出“武鄂同城化实现错位发展共同建设中国药谷”设想。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仙桃

目前没有大健康产业发展方面的报道。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潜江

关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报道很少。

2017年将大健康作为八大主导产业之一。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天门

没有大健康产业发展方面的报道。

2018年将生物医药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集群。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暂无权威资料发布。

神龙架

起步早,领导重视,成立了大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发展态势好。

将林区建成国内领先、区域一流的大健康产业高地和全国闻名的休闲养生旅游区。

出台《神农架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及《神农架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

形成了大旅游、大农林、大健康产业多点支撑的格局。打造了神药集团、神康公司、聚能药业等承载产业链条的龙头企业;开发了神农架矿泉水、杜仲雄花茶等系列优质健康的康养产。

成立了世界中医药森林康养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医药产业协会;举办了世界中医药大健康论坛。

湖北省的布局从宏观方面考虑是合理的,但各地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有一些细节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

重点研究内容和发展内容还需进一步突出,部分地区需要将政策落实到位,依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教育资源找到自身的特色,确定更精准的发展方向,进行进一步优化。

(二)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业态分布研究

湖北省大健康产业主要领域龙头公司与国内龙头公司及发展优异的省份比较如表2:

表2 湖北省龙头企业与全国对比情况

类别

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公司

(产值)

国内最大的公司(产值)

发展较好的省份

(产值)

湖北省在全国的地位

医药制造

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总市值:346.21亿。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894亿。

浙江省(2020年2150.71亿元),山东省(2020年2783亿元),江苏省(2020年4356.84亿元)。

湖北有4家医药企业上榜2020中国最具影响力医药企业百强榜,分别是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济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奥美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新琪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榜数量位列第6。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市值:74.99亿。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市值3843亿。

江苏省(2020年286亿元);

广东省(2020年356亿元)。

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统计显示,广东省以1254.83亿元产值规模的优异战绩排名第一,湖北省排名第9。

中药材

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获2018年中国中药企业top 100第二十六位。公司不公示营业总收入以及市值等数据。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市值2895亿。

北京市(2020年82亿元);

上海市(2020年68亿元);

广东省(2020年61亿元);

浙江省(2020年54亿元)。

根据中商情报网讯,全国各省市中药材类药品销售额排行榜中湖北省位列第19。

医药流通

九州通;总市值258.58亿。中国最大的民营医药流通企业,总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国药控股,总市值:519.90亿。

商务部药品流通行业分析报告;2020年销售额前10位依次为:广东(2560亿元)、北京(1868亿元)、上海(1799亿元)、江苏(1795亿元)、浙江(1675亿元)、山东(1441亿元)、河南(1414亿元)、安徽(1130亿元)、四川(1096亿元)、湖北(996亿元)。

2020年湖北药品流通销售额占全国第10。

由于各地市州都涉及到大健康产业,而且各个产业都涉及第一、二、三产业链,因此湖北省大健康业态分布研究较为困难,相关可借鉴的资料也较少。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业态分布范围广,难以聚焦,形成了“大健康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格局。二是业态分布太散,难以找到抓手,从“一县一品”到“一县多品”,很少有“多县一品”,结果是没有形成品牌和拳头。三是除武汉外的县市区大健康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武汉城市圈东部、南部片区温泉康养旅游区域和大别山、武陵山、神农架避暑康养旅游区域、恩施州硒养生旅游、蕲春县艾草养生旅游都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对GDP的贡献都不大。大别山区引以为傲的中药材大部分停留在“拣、洗、晒、切”等初加工和销售原材料上,处在“种药材、卖药材”阶段,80%中药材没有经过本地企业加工转化,天麻、茯苓、苍术等主导中药材绝大部分都是作为原材料销往外地,优品不优价,附加值极低。四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产业融合不够。很多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制约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以中医药产业为例,由于现在中医文化宣传、传承不够,信中医、用中医的人数不多,很多中医药产品没有销售市场,很多县级中医院内中医营业额不超过20%,导致中医药产品滞销,反过来压力就传导到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辛苦种植的中药材贱卖、第二产业将中药材经过简单“拣、洗、晒、切”后作为初级产品销售,优质的中药材不能卖出优价,导致中药材种植减少、根基动摇,第二产业生存困难。类似的情况还有原料药、康养等行业。

三、湖北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医疗卫生服务,医药制造、医药销售,健康养老,休闲养生和健康体育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大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省产业规模已超过4500亿元,但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龙头支持度不强,产业能级有待提升

全省市场主体总体产业规模相对偏小、处于中低端水平、市场竞争力不强。据统计,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只有460家,低于河南省(499家);主营收入1216亿元,几乎只有河南省的一半(2265亿元),远落后于全国排名第一的江苏(规上企业937家、主营收入近5000亿元)。在生物医药领域,恒瑞医药市值超过1894亿元,扬子江药业、复星医药等企业过千亿;医疗器械领域,迈瑞医疗市值超过3843亿;现代中药领域,云南白药接近984亿元、白云山超过486亿元。在鄂医药制造规模最大的是人福医药集团,年销售额还没有突破250亿元,公司在二级市场市值不到350亿元;九州通医药年销售收入虽然过千亿,但与中国医药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明显不足,产业能级亟待提升。

(二)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较为粗放分散,同质化问题突出,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园”、“区”、“城”。医药产业主要以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为主,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高端生物医药产品偏少;高端医学装备、医用材料、可穿戴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现代中医药产业化水平较低,中药材种质资源退化、种植水平低、加工处于“捡、洗、切、晒”的初级阶段、中药新药开发偏少;健康服务业仍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且集中在武汉、十堰、襄阳、宜昌等较大的城市,而更贴近群众的基层医疗服务基础相对薄弱;康养服务、健康管理等大健康新业态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

(三)科创贡献度不大,产业创新有待突破

湖北省科技创新贡献、产业创新与“科、教、文、卫”的大省地位严重不匹配。科技创新对推动新药研发与制造、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中药新药创制、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的贡献度不高,国家I类新药、二三类医疗器械获批数量远落后于发达省份。建国以来,湖北省只有2个I类新药品种在2020年获批,而江苏在“十三五”期间就新获批上市药品254个、I类新药15个品种,江苏恒瑞医药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57项,推进50余种创新药临床开发,240多个临床项目在国内外开展,年年都有多项I类新药获得临床批件。

(四)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特色有待提升

湖北省行业内有影响力、叫得响的知名品牌、知名产品、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家不多。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0胡润中国百强大健康民营企业》榜单中湖北只有九州通、奥美医疗、人福医药和东阳光药业4家企业上榜,4家企业总市值只有890亿元,不到恒瑞医药市值的1/3。享有“李时珍”品牌的最大中医药制造企业年销售额未超过50亿元,远落后于“同仁堂”、“广誉远”、“片仔癀”等同类品牌。依托神农架、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等优质生态资源,初步形成的绿色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四、促进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

一是做大市场主体。围绕人才、土地、金融、税收等资源要素,在“研发-生产-流通-保障”产业链环节上“按需”给予支持,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提升企业全球市场竞争力。二是做强行业龙头。聚合全省优势资源,通过整合、重组、兼并等方式,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现代中医药、健康食品等细分行业,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链主”企业和“旗舰”企业。三是做优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湖北资源优势和国内大型龙头企业转型机会,实行“一企一策”优惠政策,通过专业招商、靶向招商,招引一批国内外知名公司在武汉设总部、建分公司,引领带动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如抓住IT移动端企业布局医疗器械行业的风口,引进一批优质IT企业入驻武汉高科医疗器械园;促进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主业的数字新技术企业在鄂布局大健康产业,成为推动湖北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二)强重点领域,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推进重点项目。组织科技专家、企业家、销售专家对全省新药创制、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重点项目进行集中梳理、评估分类,确定前期项目、潜力项目、攻关项目、即将产业化项目,针对不同类型项目进行分类推进、跟踪管理。二是整合优势资源。针对新药创制、医疗器械开发、中药新药研发、中药二次开发都需要临床医院的支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优质的临床医院与其对接,确保重点项目能顺利走完临床“最后一公里”,产生一批“重磅炸弹”品种,成为带动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推进器”。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充分利用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湖北高质量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湖北省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等扶持资金,“点对点”对重点推进项目给予集中扶持,同时做好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确保资金用到需要的项目上。

(三)强创新引领,激发产业动能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全省大健康产业领域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创平台,为全省大健康产业提供高能级科技创新支撑。二是引导科技创新。引导科创平台围绕重点新药创制、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领域进行科技创新,重点对脑(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细胞与基因精准医疗等前沿科技和相关技术进行攻关,力争产出“颠覆性”的科研成果、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三是激发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资本化,组建跨行业的创新利益共同体,推动“医、企、研”协同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支持“校企联盟”“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合作平台建设,采用“后补助”方式对企业研发费用给予补贴。

(四)强品牌塑造,提升产业质效

一是提升区域公共品牌。通过举办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性、行业性、专业性的节会论坛,持续提升“光谷创新科技大走廊”、“世界大健康之都”、“光谷生物城”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二是打响“李时珍”中医药品牌。探索中医药综合改革新模式和新路径,支持国有资本参与“李时珍”品牌的建设,让“李时珍”世界级品牌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三是打造湖北康养特色品牌。围绕神龙架、武当山、大别山等区域的森林养生品牌,咸宁、黄冈等区域的温泉养生品牌,襄阳、荆州、荆门等区域的休闲养生品牌,通过创建5A级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特色小镇等途径,将旅游、休闲、美食、养生、养老等有机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湖北康养特色品牌。四是壮大“富硒+大健康产业”。依托鄂西特色富硒资源,利用“世界硒都”品牌优势,吸引更多的市场要素聚集,引进更多的企业、资金和人才发展壮大“富硒+大健康产业”,着力建成名副其实“世界硒都”。

课题组成员:

陈向军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校长、二级教授

何峰黄冈师范学院李时珍中医药学院副院长、教授

秦尊文李时珍大健康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

向福黄冈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教授

刘汉成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教授

姜军民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

张磊黄冈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博士

谌祖文黄冈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博士

全文原载于武汉大学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组编:《湖北发展研究报告2022》,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公众号篇幅所限,文章略有删减。

升级医疗设备(升级医疗设备的目的)

黄冈师院课题组大江学术